『乐趣圈』提供在线八字起名、QQ和微信网名大全、十二生肖、星座运势等语言文化知识及相关查询工具。 投诉举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化 > 百家姓 > 共姓
输入姓氏汉字,比如查找 姓,输入 即可

共姓的来源 共姓起名 共名字大全 共姓人口在各个事情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共的历史名人 姓共的明星

共姓简介

“共”字拼音:gōnggòng,“共”属于非常用字,“共”字部首是:八,构造是:八,繁体字和笔画为:共:6;共的五行属性是,自『乐趣圈(QQLQQ.COM)』收录本姓氏,已经有1397人次浏览。

共姓全国人口约 1 千,属稀有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194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共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共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共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显示为0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共姓排名。

共姓网民地区分布和共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共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共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而由共氏分衍的龚氏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正好名列第一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十六位,总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由共氏分衍的洪氏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五位,总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两千余,也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清朝时期,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氏、龚氏族人居住。

如今,洪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之洪氏约占全国洪氏人口的25%以上。而龚氏族人以四川、湖北、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为多,这七省龚氏约占全国龚氏人口的百分之65%以上。

共姓起源(来源)

共姓主要源自:姜姓子姓姬姓芈姓

共姓共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或名号为氏。共氏源远流长,渊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共工氏,古来传说姓姜名垂,是许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实际上是一种官职之名,专掌水、工两责。姜垂,为尧帝时期的共工,世袭之职。世人曾有言谓炎帝之后,姜姓能继其世者,曰共工氏。这在史籍《礼记·祭法》中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一说就是伯夷),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工为出类拔萃之人,以能奈霸九州;二是其子伯夷能安邦定国,因此后代祭祀。其中还含有另一种意思即儿子完成了父亲未竟之业,主要是指治水。传说,姜姓共工氏与姬姓华夏首领之间在其后的历史上不断发生纷争,产生过三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颛顼与共工之战: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风氏姜姓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战争。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正处黄河(今卫河)东岸附近。这一时期,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今河南辉县),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终于击败共工。

第二次是帝喾与共工之战:

帝喾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帝喾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辉县)的战争。原始社会晚期,黄帝之后,黄帝族部落联盟生活在中原东部高辛(今山东)一带。相传黄帝曾孙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族的一个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居其上流黄河西岸(今河南辉县),经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喾管辖。帝喾遂进攻共工氏,将其一举击败。此战,给共工氏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帝喾及其部族的领导地位。

第三次是禹与共工之战:

禹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的战争。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史籍《姓氏寻源·姓纂》中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一云避仇敌。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讳,亦改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据史籍《左传》的记载,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其部落联盟的姓氏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姜”姓。后来的共工、申、吕、齐、许、纪、向、州等族人皆姓姜。到了西周初期,这些姜姓的各个分支因被周武王姬发所封居地名称而各自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吕氏齐氏许氏纪氏向氏州氏,其共工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将复姓“共工氏”省文简化,称共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家世渊源了。据姓氏学专家们的考证,共氏族人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汉初期的共尉临江之乱后,共氏族人因避仇难,一部分人加“龙”偏旁改称龚氏,一部分人加“水”偏旁改称洪氏

关于共氏后人因避仇而改为洪氏、龚氏,在唐朝学者林宝所编纂的《元和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姜姓共氏族人皆尊奉共工为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古共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共国,亦作恭国,是商王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甘肃省泾川县),后因侵犯周族的都城宗周(今陕西西安)而受到周文王姬昌的讨伐,很快即被灭国。

共国灭亡后,其王族贵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共姓共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卫国开国君主卫康叔姬封的九世孙卫釐侯(公元前855~前813年在位)即位为卫国君主之后,在周厉王姬胡二十三年(公元前855年),将自己的世子姬余封在卫国的属地共邑(今河南辉县),建有共国,史称其为“共伯”。但共伯姬余早亡,于是卫釐侯又封次子姬和居共国,亦称“共伯”。到了周宣王姬静(姬靖)十五年(卫釐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3年),卫釐侯逝世,由共伯姬和继位,即著名的卫武公。到了春秋后期,共国被卫国自己所灭。共伯姬和留在共国的后裔子孙们,就以先祖故封国之名为姓氏,称共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卫武公(共伯姬和)为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后裔,属于以谥为氏。春秋时期,晋献公姬诡诸(公元前676~前665年在位)的太子叫姬申生,曾亲率大夫赵夙、毕万等领晋军攻灭狄、霍、魏三国。后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诬陷,晋献公年老昏聩,即逼太子申生自尽,当时他的年龄约有二十多岁。于是,在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晋献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太子申生自缢于新城,以自杀的方式对父王表示忠心。待到其弟姬奚齐于周惠王十二年(公元前665年)即位为晋国国君以后,立即给前太子兄加谥号为“恭君”。在春秋时期,“”即是“共”,二字通义。在恭君姬申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共氏、或恭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太子申生(姬申生)为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名叫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荥阳),世称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俩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厉王姬胡,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周王朝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死于囚所。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史记》等的记载,周厉王逝世侯,周宣王姬静(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继位,把自己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邑(今陕西华县)。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俩的祖父郑桓公,他当时是周幽王姬宫涅的司徒

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姬友为保护周王朝而牺牲。姬友的长子姬滑突(姬掘突)继位,是为著名的郑武公。郑武公协助新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王朝的大司徒,并把郑国也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郑武公后来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因生大儿子姬寤生时难产,武姜当时受了痛苦和惊吓,便因此对姬寤生一直不喜欢。武姜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姬段,人们称他“叔段”。姬段逝世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郑厉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郑庄公的儿子姬突继位后,对姬段一族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于是在周釐王姬胡齐三年(郑厉公复元年,公元前678年),郑厉公将流亡在卫国的姬段之孙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国以后,姬段的后裔子孙们始称共氏、太叔氏公孙氏段氏京氏等,表明了后裔子孙们对姬段的爱戴与尊重。其共氏即为河南共氏。据史籍《左传》记载,郑国的后人对姬段普遍都是很爱戴与尊重的,在典籍《诗经·叔于田》、《诗经·太叔于田》等郑国诗歌中,也记载有对姬段的歌颂,因此,有许多史学家怀疑姬段的遭遇,实际上是郑庄公的一桩政治阴谋。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共叔段(姬叔段)为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六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贵族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氏,称共氏。

据姓氏专家考证,芈姓共氏族人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汉初期的共尉临江之乱后,共氏族人因避仇难,一部分人加“龙”成龚氏,一部分人加“氵”成为洪氏。关于共氏后人因避仇而改为洪氏、龚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共姓郡望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共姓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临江堂:共敖是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在秦朝末年,项羽奉熊心为楚怀王,共敖担任柱国(司马)。在项羽扫荡赵国秦军,西征咸阳时,共敖受楚怀王熊心(后被尊为“义帝”)的委派,攻取了辖境大致为今湖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的南郡。南郡,曾是楚国的发祥地,楚国的古都郢城就曾经作为南郡的郡治,功勋卓著。因此,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封地就是他的占领区,南郡也就得以改名为“临江国”,都城是江陵(今湖北江陵)。其后人因以为堂。

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中隐堂:宋朝时候,龚宗元任句容县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样。有一次,为政酷苛的杨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视察。但当他到句容边境时,却对人说:“这里已被龚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烦打扰他吗?”于是没入境就到别处去了。龚宗元官至都员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隐堂”。朝野上下都赞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共姓源流

一、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运城及雁北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黄帝臣共鼓。”帝命其始作舟揖,当为共姓之始。

2、又注引《元和姓纂》云:“共工氏之后。”共工氏乃女娲末之诸侯。

3、郑樵注云:“商末诸侯,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按:《诗·大雅·皇矣》)其子孙以国为氏。”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北五里。

4、又注:“或言共叔段之后也。”段,郑武公少子,庄公弟,封於京城,故谓之京城太叔。后出奔共,遂亦称共叔段。其后或以共为氏。此之“共”,周代国名,伯爵,即共伯和之封国。其地在今河南辉县。

5、或与“恭”同。郑樵又注:晋太子申生谥恭君,其后以为氏。此皆(按:郑樵称“共叔”、“恭君”均以谥为氏,故此下承上文而用“皆”字)以谥为氏者。

共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共姓用字含有2个读音,分别是:gōnggòng,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共姓的2个读音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共姓共笔画有6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共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共姓五行属木,共姓吉凶寓意为吉,共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共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乐趣圈“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共姓高分名字大全

共姓男孩名字和女孩名字有区别,下面分别列出共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和共姓女孩好听的名字大全(点击名字链接可以查询该名字的得分):

1、共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共荣琳  共必  共冠  共栩  共漩  共世  共值  共台  共钊  共逵  共笑  共财  共镇  共助
共作  共冷  共威  共秩  共指  共宏  共倡  共樟  共目  共只  共增  共位  共书  共宸
共拥  共劲  共满  共庆  共炳  

2、共姓女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共叶  共馥  共贞  共芯  共婴  共娟  共蝶  共玑  共黛  共芳  共娥  共娴  共亭  共桃
共蔓  共卉  共俐  共葵  共姣  共丛  共贝  共禧  共芹  共伶  共巧  共婵  共珏  共娜
共芸  共莲  共妩  共娉  

姓共的名人

暂未收录姓共的名人!

姓共的明星

暂未收录姓共的明星!

姓共的影视电视剧角色名字

暂未收录姓共的影视电视剧角色名字!

共姓孩子起名总结

给共姓男孩和女孩起名可以点击链接:共姓男孩起名共姓女孩起名

总结:《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年,原姓氏共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共444个,复姓共60个;乐趣圈共收录3368个姓氏,其中单姓1373个,复姓1995个,本文“共”姓在最新排名中排在1194位。

相关文章
语言文化
北宋版《百家姓》排名前40位
上古八大姓
《百家姓》常见复姓有哪些?
热点推荐
查询工具推荐
测名工具推荐
起名工具推荐
周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