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提供在线八字起名、QQ和微信网名大全、十二生肖、星座运势等语言文化知识及相关查询工具。 投诉举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题频道 > 实时热点 > 浏览文章

解读: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来源: 乐趣圈 时间: 2021-08-16 阅读:

近日,几则与老年女性个体相关的社会新闻,再次将“大妈”推到了风口浪尖。“频频曝光,屡屡被拘”,诸多负面信息不断刷屏的背后,留给所有人的只有对老年人更深的成见和关于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讨论。

解读: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一个“坏”字,就能解释一切吗?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Goffman)的定义,污名化是指“对某个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形成刻板印象,并由此弱化该群体其他特征,使之一边倒地成为与该群体特征对应的指标物。”“大妈”似乎正处于这种污名化的建构中。

对于“污名化”的成因,阎瑾、王世军等认为主要由于:1. 角色期待的错位;2. 公共空间的争夺;3. 话语权的失衡;4. 后真相时代的传播乱象。

有关“去污名化”的探讨主要聚焦于传播之中。即“老人变坏”实际是传播所造成的刻板印象,与实际情况相悖。但上述三起事件的追踪报道均以“无反转”告终。因此,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老年人的特定行为是由于情境引发的呢?

解读: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回看三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1. 都发生在一线城市;2. 老年人的“显摆”是真的,北京老年人确为满族人、上海老年人确有美国护照;3. 行为属偶发,福建事件超市工作人员表示,“我之前也没听说这个大妈和陈芳她们一家有什么过节,而且她之前也没有过这种行为”;4. 行为呈现攻击性;5. 公交车、超市均为老年人较为熟悉的环境;6. 受中性行为的刺激(如看到公交座位上坐着年轻人、在超市货架间有购物车等)。

解读: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总结起来,三位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受到中性行为的刺激,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结合当地人、公交车、曾(现)有特权等特质,该类老年人可能因为自身是脆弱型高自尊个体而呈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Zeigler-Hill等研究认为,脆弱型高自尊的首要标志就是“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高”,是一种“极度脆弱且易受环境变化威胁的自尊”,脆弱型高自尊的个体往往表现出不安全与不自信。而为了消减这种内隐与外显差异导致的消极体验,个体往往采取言语攻击性行为、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等策略。

张丽华等总结了脆弱型高自尊五大行为特征:1. 高防卫;2. 自恋;3. 自我和谐;4. 偏见;5. 糟糕的人际关系。

杨晓慧等对脆弱型高自尊的注意偏向研究认为,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加工偏向明显强于安全型和低自尊个体。张林等对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在受威胁情境下对社交线索的认知特定的研究则指出,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对负性社交刺激更加敏感,对于外界信息更容易做出消极的解释,而消极的注意和解释方式也会相互影响,加剧个体的负性认知,导致消极情绪升级。

因此,根据自我威胁理论,这些老年人所表现出“坏”行为或许并非特质,而是当个体原有经验自我受到外界因素威胁时,个体会采取防卫行为去保护原有经验自我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因此表现出偶发性地敌对、易怒等心理和行为障碍。

回看包括“广场舞”“公交车火车座位”等各类对于公共空间争夺的舆论热议事件,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因年龄的增长和体力的下降,老年人的高自尊表现出更强的脆弱性。因此,当处于“类领地”的熟悉环境(如公交车、广场)中时,表现出更具攻击性的领地行为。

希望可以早日有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新的研究,指导我们正确干预脆弱型高自尊老年人的行为失调。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下一篇 :名字的作用好名字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相关内容

周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