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提供在线八字起名、QQ和微信网名大全、十二生肖、星座运势等语言文化知识及相关查询工具。 投诉举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题频道 > 中庸 > 浏览文章

教你如何理解《中庸》的那个“中”

来源: 乐趣圈 时间: 2021-06-09 阅读: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实际上,该篇很可能本来不是一篇,而是西汉时期《礼记》编者根据子思原作加上相关内容编辑而成。朱熹称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以来,道统之传尽在其中。中庸之道,美妙和谐,辩正深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人们对“中庸”也有不同的理解,不少人以为中庸不过是“折中”“调和”“没有原则”甚至“和稀泥”的委婉说法。那么,“中”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理解《中庸》中的那个“中”呢?

在整体中定位

 
 
 
 
 
图片

人们知道“中”是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对于“庸”,理解起来则有些困难,《说文》说“用也”,东汉经学家郑玄也说“庸,用也”,说《中庸》“记中和之为用”。可见,中庸之道本质就是用中之学。

评价某人某事“中”或“不中”,关键要看评判标准,要看评判的参照。也许有人会讲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然而,当生命面对生活时,要做到“中”,应该思考到底什么是最为优先的因素?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性”“道”“教”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人与人的不同,也许就可以理解为天命的不同,其实这里所指就是人的先天性情。因为天命不同,所以性格、性情不同,进而优势、劣势不同,处事风格、方式不同等。于是“中”或“不中”就有了一个至高的评断标准,这就是要看是否与“天命”“天性”相应,是否可以顺性命之正。“天命”是生命的最高追求,人当以此为参照,调整步调,与之相应,此乃《易经》所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性命,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位置,贵在做好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节奏。那么,人真的能够找到自己吗?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感知“天命”,完善自我,意味着要尽力将个体置于天地之间,在整体中定位,这是“大中”。知道自己在整体中的角色,应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进而心有所定,计有所守。从我到天,从天到我,从整体到个体,从个体到整体,要挺立属于自我的那个“中”。

在多元交汇中生发

 
 
 
 
 
图片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在人生命的起点、在每一次觉醒前、在某些特殊时刻,这些不论正面的、负面的情绪还未生发出来时,人心是真正澄澈的平静,即为“中”。

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情情绪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表现。朝霞暮云、寒来暑往,都能引起我们内心情感的摇荡,更不要说人与人之间的血肉联系了。但是情感的抒发、宣泄,不能无度。过度的哀伤,是“哀莫大于心死”;过度的欢喜,也可能“乐极生悲”;过度的表达,可能成为其他人的烦恼。儒家的方式,是用“礼”对过分的行为加以约束。

就本体而言,喜怒哀乐无是无非,在未发之时积蓄能量,成为生发的源泉。人心之动,皆由外物引发。喜、怒、哀、乐,是谓人情;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为事变。“中”在人情与事变的多元交汇中生发,人们感叹生活复杂,是因为面临的境况多元。要“发而皆中节”,在每个节点表达出最适宜的情感。就内在情感而言,“中”在喜、怒、哀、乐的交汇中生发;就外在情境而言,“中”在时变境迁中表达。在内外交汇之中,贵在知时守位。在多元碰撞中心有所主,在时与位的切换中心有所定。

时与位亦似有“天命”所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脚下到远方,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运转不息,万物各尽其性而生发孕育。“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春天的风只是飘过,大地便已经姹紫嫣红。《中庸》说“君子而时中”,时是“中”的最佳搭档。在多元交汇中要优先考虑“时”,关注时代的背景、自身所处的时空、自己当下的那个“时”,这些时的交汇,形成时势。在知时的基础上,人明确自己的位,为其所当为。

有几分“诚”就有几分“中”

 
 
 
 
 
图片

依乎中庸,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其实不难。“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这是匹夫匹妇也能懂的道理;真的不难吗?很难。“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要做到极致,即便是圣人也有不及。在“难”与“不难”之间,“中庸”或“用中”意味着铺筑一条路,这条道路连接人和天,连接事物的起点与极致。在这个过程中,能有几分“诚”,则有几分“中”,做到极致方有“中”。《中庸》要我们“择善固执”,就是告诉我们“诚外无物”。

诚,源于一种感知。感知什么?感知天地。天,从小处看,不过是一线光明。然而,丝丝光明积聚,就有了无边无际,日月星辰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靠它覆盖。地,从小处看,不过是一撮土而已。然而,撮撮土聚积,就有了广博深厚,可以担负崇山峻岭,容纳江河湖海,世间万物也由它承载。在天、地之间,人无虚假,又无间断,感知“至诚无息”,就能够从一线光明到未来可期。感知到天地的给予,便有了对客观世界的积极认同,进而主动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人们就是这样在给予与认同的情感节奏中诚敬有为。

诚,表达一种思维。至小与至大,至微与至显,至曲折与至光明,其间的联系是一个过程。“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整个过程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支撑,各个环节各有其“中”。博学之“中”在于学之有所能;审问之“中”在于问之有所知;慎思之“中”在于思之有所得;明辨之“中”在于辨之有所明;笃行之“中”在坚持不懈。这样,任何一个环节都执中用中,而不是蜻蜓点水与浅尝辄止。方向明确,步伐坚定,这是正途。前途光明,道路可能曲折,在曲折中洞悉光明,诚者自成!

诚,通透一种气象。极致不极端,中正而平和。带着全然的热情却不激进,不显山不露水;全力以赴去做却不急躁,踏着生命的节奏。“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至诚之人志存高远,更能脚踏实地;知时知势,知风从何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洞悉天地自然规则,更能聚焦于自身修养,于自心之中见天地。气象凝结为气质,于是,《中庸》用“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等言语来表达,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是为“用中”指引的方向。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下一篇 :中庸是儒家修身的学问核心为用中
相关内容

周易老师